最近,“中国飞人”苏炳添成为刷屏朋友圈的“奥运英雄”。
在东京奥运男子100米半决赛上,他以9秒83的成绩,闯入了决赛。成绩公布的瞬间,燃爆全国。
9秒83,不仅刷新了他个人运动史的最好成绩,更刷新了亚洲百米短跑的记录,他也以这样史无前例的成绩,成为了第一个站在奥运百米决赛跑道上的黄种人。
在之后的决赛中,苏炳添以排名第六的成绩为这次比赛画上句号,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身披红旗飞奔在跑道上的那一刻,全国人民隔着屏幕为他欢呼,因他而自豪。
人民日报发文称:苏炳添,YYDS。在这一刻,他就是我们心中的“苏神”,是创造奇迹的英雄。
01
年龄焦虑?不存在的
在启动前往东京奥运会的时候,苏炳添曾在采访中说:“看到出征奥运会的名单,周围全是00后,一个人站在跑道上的时候确实挺孤独的,那一刻真的感觉自己老了。“
确实,32岁的苏炳添在一众“年轻运动员”中,确实是“老将”。
对运动员来说,年纪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毕竟,随着年纪的增大,人体各项机能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同届的运动员在25岁左右就选择了退役。
但苏炳添选择了坚持。他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了年龄的桎梏。对他来说,所谓的年龄焦虑,也许只是独自站上巅峰的孤独。
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年龄不仅是数字的叠加,更是经验累加和心智的成熟。
2011年,22岁的苏炳添跑了10秒16,2013年,24岁的他跑出了10秒03,尽管成绩一次次提高,但却始终突破不了10秒的门槛。
于是,苏炳添决定做出改变。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更换了起跑的前后脚位置,并重新规划了百米跑节奏,在保持起跑优势的同时,把更多能量用在30米之后的中后段。
改变自己已经沿用了5年的节奏,这对职业运动员来说并不容易。
2015年,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比赛中,26岁的他他跑出9秒99,成了第一位闯入9秒关口的黄种人。当年8月,苏炳添又以9秒98的成绩杀入世锦赛百米决赛,再次成为亚洲第一人。
苏炳添就此成为历史上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此后在公开的世界大赛上,他一共9次跑进10秒。
而这其中的艰难,只有他自己知道。2018年,有人在知乎上发问:100米短跑中提高0.1秒能有难?
没想到苏炳添本人亲自现身说法:那太难了!就连他本人提高0.08秒都用了三年的时间。
在众多奥运会的运动项目中,哪个项目的含金量最高?
答案是“百米赛跑,因为那代表了人类奔跑的极限。”作为最原始、最纯粹的体育项目,男子百米跑历来是奥运五环上的明珠,因为这是一项没有花哨的技巧、没有激烈的对抗、但是体现着人类极限速度的比赛,哨声、风声、掌声、呐喊声都融入闪电的速度,每一个0.01秒的提升,都是人类历史向前的跨越。
苏炳添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突破极限,实现跑步和人生的跨越,同时,也实现中国短跑极限的跨越。
他曾说:极限就是你不知道,你只能不停往前,每一次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再向前一点儿。运动员不是说每天或者每年都正常训练,就一定能保证自己可以进步,技术、运气,各方面水到渠成,成绩才有可能出来。幸好我一直没有放弃,没有放弃才有这个结果发生。
当他第一次突破10秒之后,甚至父亲都叫他要“急流勇退”,他却一个人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在美国大脑教练吉姆·奎克的《无限可能》一书中,也曾写到“当你给某个人或某件事贴上标签时,实际上你就已经为某人或某件事设置了极限,那个标签就是你设置的极限。”
吉姆·奎克从一个被称为“脑子坏掉的小孩”到蜕变为马斯克的“脑力教练”,用自己独特的方法突破自己身上的标签,实现了脑力的无限可能;而苏炳添,同样是通过自己一步一步地努力,战胜年龄所限制的极限,突破那些所谓的标签,实现了亚洲人短跑的无限可能。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们不是到一定年纪就跑不动了,只是看你想不想跑。”
02
#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文体两开花
体能上的突破极限已经让苏炳添在我们的心中封神,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在学术上,竟然也有着令人望洋兴叹的成就。
他一边备战奥运会,一边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并且以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的身份发表了这篇文章——《新时代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真可谓文体两开花,在智识和体能上都实现“无限可能”。
被网友称为“跑得最快的大学教授”。
与一般的学术论文相比,苏炳添的论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在这篇论文中,他详细分析了中国男子百米跑步分析了中国男子百米跑步跻身世界一流的原因,并以自己为例,介绍了科学化训练的方法。
整个论文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我是如何越跑越好的”。
文章简要概括了我国男子100m短跑的发展历程、进步原因、展望和启示。而其中,10.16秒(2011年)、9.99秒(2015年)和9.91秒(2018年)的最好成绩都是苏炳添跑出来的。
还真别说,这可是苏炳添教授亲自跑的数据,在上图中,很多数据点都是他贡献的。知乎上答主“桔了个仔”,南洋理工的大学硕士复现了自己和苏炳添“跑数据的差距”:
我跑数据:打开IDE,运行代码。
苏教授跑数据:真的在跑步并获取数据。
同时,在这篇文章中,苏炳添调研发现,我国部分“大龄”运动员存在过早退役问题,有些人甚至26岁就退役了,这是中国人才的重大浪费,他提到:
“近年,随着运动员身体条件的变化,训练手段的科学化,以及伤病康复水平的提高,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不断延长,且出现了“大龄”依然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的现象,如笔者在29岁依然跑出9.91s的世界级成绩。"
此处,他作为“笔者”,亲自下场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惊叹。
他还强调了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同样是为自己的“优秀”做了最好的诠释:
表面上看,这篇论文的主题是对中国男子100m短跑的过去与未来的宏观描述,但其实可以总结为:他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田径;他怎么样,中国田径便怎么样;他跑得快,中国田径就跑得快。
虽然听上去很秀,但更秀的是,这都是真的。
03
励志偶像的养成:做正确的努力
其实,作为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身高只有1.73,“腿短”的他并不被认为是天才型选手,要知道世界第一的博尔特可是身高1.97米。
也由于此,苏炳谈职业生涯的起初还多次被体校老师拒绝。
但是他靠着对自己优劣势的正确认知,加之以科学的训练和强大的意志力,得以突破先天桎梏,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坚韧的品质和长久的自律是他的基本素养。
从初一进入校队训练开始到至今,苏炳添都会在每天训练结束后写训练日记,记录自己的在训量,接下来应该怎么练,应该注意些什么。
他曾经的教练袁国强在对他的评价中说:
“训练上的自觉性是苏炳添的一大优点,他看中一件事就会认真去做。比如想着破10秒,他的训练就围着这个目标展开。即使是比较枯燥的力量训练,他每次都做得很足,很认真,不会说坐在那里聊天或者拿着手机看。”
在知乎上的一个问题“长久坚持做一件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下面,他现身说法,道出了自己的感悟:
但是,仅靠坚持和意志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2017年开始,苏炳添与与兰迪·亨廷顿(Randy Huntington)教练合作,引入了一大批全新的训练方式,由此,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转机。
兰迪是典型的科研型教练,他的训练思路就是通过高科技仪器和设备,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然后发现问题,查找差距,进行针对性训练。
如今的体育训练早已不是“练得越苦、成绩越好”的思路,训练前,教练会以仪器评测结果和苏炳添的主观感受为依据,确定当天的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协调和技术训练的负荷量度,在避免损伤和过度训练的前提下尽量获得更多训练效益。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苏炳添确实看到了自己在技术参数和身体素质方面的明显进步,这些也正是他成绩能取得惊人突破的关键所在。
连续8次征战奥运会,46岁依然活跃在赛场的日本滑雪老将葛西纪明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曾提到,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出“正确的努力”。
他在自己的科普著作《不疲惫的精力管理术》中说:
“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希望事有所成,或多或少都需要付出努力。但是,如果像 35 岁前的我那样,一味“蛮干式地努力”,是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果的。到35岁后,人们无论是在体能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不能再逞强。如果人们还固执地使用 20 多岁的方法,不仅体力和精力会不堪重负,还会陷入瓶颈、停滞不前。如果持续使用 20 多岁时使用的方法,恐怕大多数人的表现都会逐渐走下坡路吧。”
这也是苏炳添的“成功方法论”:他的巅峰之路,也正是在这样“正确的努力”之下,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加上不懈的坚持,一步一步地突破自我,成为我们心中真正的“励志偶像”。
从不畏年龄的桎梏,到实现智识上的进步,从坚持不懈的努力,到及时迭代科学前沿的训练方法,苏炳添从不给自己设限,一次次实现飞跃,突破自我,真正达成了“无限可能”的人生。
苏神推荐——《夏季奥运会小百科》,一起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
《夏季奥运会小百科》
夏季奥运小百科 由体育总 局青少年体育司联合体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通过比赛场景呈现和多角度图文讲解的形式,对足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田径、竞技体操、跆拳道、皮划艇、滑板等47个夏季奥运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包括这些项目的起源与发展、场地与装备、竞赛规则和观赏点等,能帮助读者了解和安全地参与每项运动,同时具备一定的欣赏比赛的能力。